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金屬,如飾品、包包提把、皮帶扣、貼身衣物等,都可見其蹤影。當金屬直接接觸到皮膚時,引發皮膚紅腫、搔癢、疼痛或出疹等過敏反應,就稱為金屬過敏。
金屬過敏的過敏源為「金屬」,因此一旦出現過敏症狀,就須小心不能接觸到各種金屬製品,如手錶、眼鏡框、戒指或耳環等。或許有人會認為「純金的首飾應該沒問題吧」,但不能因為是「純金的就完全放心」,還是要多多留意。
必須正確了解金屬過敏的症狀、引起過敏的機制,以及醫學上的定義等相關知識,才能預防金屬過敏。本文最後也提供了如何預防金屬過敏,以及出現過敏反應時的處理方法供大家參考。為了能放心地穿戴金屬首飾,請一定要看完本文。
金屬過敏為生活中常見的過敏
金屬過敏是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關心、重視的過敏症狀。對日本人而言,金屬過敏可說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過敏。
很多人以為金屬過敏是「戴了金屬製的飾品,而使皮膚紅腫、疼痛或起疹子」吧?事實上金屬過敏也會因化妝品、口服藥、食品或補牙填充物的影響而誘發。
金屬遍布於日常生活中,因此金屬過敏比想像的還要常見,也應更小心應對。
通常大家都覺得「四十歲以上的女性」較容易發生「金屬過敏」,事實上不分年齡性別,很多人都為金屬過敏所困擾。
金屬過敏絕非「特殊病症」。若將金屬過敏高風險群也算在內,日本人每十人就有超過一人為金屬過敏所困。「我以前都沒什麼過敏反應啊…」雖說如此,仍不可因此掉以輕心,因為有時金屬過敏會在某天就忽然發作。
過敏的世界至今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,那麼金屬過敏源在醫學上的定義究竟為何?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。
金屬過敏是一種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」
醫學上將金屬過敏定義為一種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」,主要是因為引起金屬過敏症狀的地方,通常會出現在「直接接觸金屬的皮膚上」
(某些情況下也會出現在黏膜上,此時被診斷為「黏膜炎」)。
也就是說,金屬過敏是「由於金屬直接觸碰到肌膚所引發的過敏性皮膚炎」。
另外,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的原因不只有金屬過敏,酸或鹼等刺激性強的藥品所引起的過敏,則被稱為刺激性接觸皮膚炎。
金屬接觸到皮膚所引起的發炎並非因「刺激性」而起,而是「過敏」之故。
接下來,讓我們更詳細地說明何謂過敏吧。
金屬本身不是過敏源
過敏有各種不同種類,有因花粉而過敏,也有因食物而起的過敏,每種過敏的共通點是「免疫系統引發的各種症狀」。當「異物」進入體內時會啟動免疫機制來排除異物,但當免疫機制反應過度,就稱為過敏。
引起過敏反應的異物就稱為為「過敏源」。前文列舉的花粉症,其過敏源就是花粉;而蛋過敏的人過敏源便是蛋,這些單看名字就能清楚理解。
然而金屬過敏的過敏源卻非「金屬本身」。
雖然金屬過敏是因金屬直接接觸皮膚所引發,但其過敏源卻是因「金屬離子溶出,與體內蛋白質結合」。
身體將之視為異物,使免疫細胞過度反應,而引發皮膚各種過敏症狀,如搔癢、疼痛或出疹等。
五大過敏類型
這一段要告訴大家有關過敏的更多知識。根據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,可將之歸納為五種類型。以下將分別詳細說明第一至第五型的內容。
第一型過敏又名「立即性過敏反應」。
特徵是當過敏源入侵體內,馬上就會引發過敏反應。第一型過敏的過敏反應機制如下:
1.過敏源(花粉等)入侵體內
2.B細胞製造IgE抗體(為排除過敏源)
3.IgE抗體會與屬於白血球的肥大細胞(mast cell)或嗜鹼性白血球結合
4.釋放組織胺及白三烯
5.引起過敏反應
具體而言,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等都屬於第一型過敏。
第二型過敏
第二型過敏又名「抗體依賴型細胞毒殺過敏反應」。
重症肌無力、特發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、新生兒溶血症等,即屬第二型過敏。
第二型過敏是因體內抗體IgG和IgM結合體內帶有過敏源的細胞,引發自然殺手細胞(NK細胞)等白血球的免疫反應,最終導致自身細胞遭到破壞的過敏類型。
第三型過敏
第三型過敏又名「免疫複合體媒介過敏反應」,結締組織疾病、急性腎絲球腎炎等皆屬此類過敏。
造成第三型過敏的原因是,過敏源入侵體內時形成免疫複合體,抗體遇到過敏源引發反應,進一步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。這些複合體會傷害細胞,引起過敏反應。
第四型過敏
第四型過敏又名「延遲性過敏反應」,或是「細胞媒介過敏反應」,第四型過敏的過敏反應機制如下:
1.過敏源入侵體內
2.引發T細胞(一種白血球)過度反應
3.T細胞活化釋出細胞激素(cytokine)
4.引起過敏反應
之所以稱為「延遲性」,是因為從接觸過敏源到出現症狀需要一段時間。過敏源入侵體內到T細胞活躍需要一些時間,中間因此產生時間差。
結核菌素皮膚反應和接觸性皮膚炎等皆屬第四型過敏。
第五型過敏
第五型過敏又名「刺激型過敏反應」,反應機制與第二型過敏很像。
第二型過敏是細胞被破壞,第五型則是細胞功能異常活躍,這種「異常活躍的狀態」稱為「亢進」,會造成過度新陳代謝。
第五型過敏最典型的病症,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。
金屬過敏為第四型過敏反應
對我們來說,第一型過敏應該是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吧?如花粉症、食物過敏等,一旦過敏源入侵體內,便馬上出現過敏反應的案例是最多的。
醫學上將屬於接觸性皮膚炎的金屬過敏歸類為第四型過敏,這與最常見的第一型過敏有許多不同之處,因此需多加留意。
第四型過敏最大的特色就是「延遲性」,因此有許多案例是接觸金屬後,過了好幾天才出現過敏反應的。
另外,引發第一型及第四型過敏反應最直接的原因和機制也大不相同。第一型是IgE抗體和組織胺所引發的過敏反應,第四型則是由巨噬細胞和細胞激素所導致的。
同樣是過敏,由於成因和機制不同,其診斷方法、療法和因應措施也有所不同。現在雖有許多「抗過敏」的飲食法和維持健康的方法,但金屬過敏者不見得能照單全收。
首先要認知到「金屬過敏是第四型過敏」,因此須針對第四型過敏採取適當的措施。
金屬過敏的症狀
在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前,得先熟悉金屬過敏的各種症狀。
皮膚接觸到金屬後,若出現下列症狀即有可能是金屬過敏,須採取正確的因應措施。
搔癢
皮膚搔癢是金屬過敏最典型的症狀之一。
手錶和戒指等是戴在手上直接接觸皮膚的金屬,如果接觸部位會癢的話就要注意了。
由於與「汗疹」症狀相似容易搞混,因此評估時也須考量是金屬過敏的可能性。
疼痛、發熱
疼痛或發熱是戴金屬製耳環時常見的症狀。戴耳環常發生「耳朵發熱」、「戴耳環的地方會痛」等情況,是因為耳環中的金屬成分溶到耳洞中,引起過敏反應所致。
發紅
取下手錶或手環時,最容易發現接觸到金屬的皮膚紅紅的。
當您發現皮膚發紅的樣子與首飾形狀類似時,便可能是金屬過敏反應。
出疹
有些人的症狀是起疹子,而非紅腫。這些疹子會集中在接觸金屬的皮膚周圍,由於疹子可能會導致發膿,要特別小心。
汗水和細菌是引發金屬過敏的兇手
金屬過敏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,然而讀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,這並非單純因為金屬接觸到皮膚而引發過敏,引起金屬過敏的其中一個要因是人體排出的「汗」。
汗水為弱酸性的,且其中含有鹽分,平時自然排出的汗水,其實是會溶解金屬的,因此長時間流汗時便須格外留意。
「溶解金屬」是指金屬中的原子「離子化」,這些離子化的原子進入體內,與體內蛋白質相結合,形成過敏源。
若處於以下條件,更容易引發金屬過敏:
・配戴的手錶和首飾上有細菌繁殖
・接觸的皮膚上有小傷口
因為有細菌或小傷口時,會刺激人體內的白血球活化,此時若源自金屬的過敏源入侵人體,將使白血球更加活化,提高過度反應的風險,只要金屬過敏發作過一次,症狀就會反覆出現。
一聽到金屬過敏,很多人會認為「只要注意不要接觸到金屬就好」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金屬製品的選用與清潔、流汗及自身的皮膚狀況等,都是須留意的部分。
金屬的易溶性基準1:離子化傾向
金屬過敏是由金屬溶解,也就是離子化所導致的。有的金屬容易離子化,有些則不易離子化。也就是說,配戴不易離子化的金屬,可減少引發金屬過敏的風險。
若想知道哪些金屬容易離子化,可透過各種金屬的「離子化傾向」來判斷。將每種金屬分別浸泡在水溶液中,依該金屬析出離子的傾向,歸納出相對衡量標準。生活中常見的金屬,其離子化傾向排列如下:
鋅 > 鐵 > 鎳 > 錫 > 銅 > 銀 > 鉑 > 純金
這裡列舉的八種金屬中,離子化傾向最高的是鋅,最低的是純金。由此可知鋅和鎳這類金屬易溶於汗,而純金則不容易溶解。
金屬的易溶性基準2:氧化還原電位
要知道金屬是否容易溶解,除了離子化傾向外,還可參考氧化還原電位。 簡單來說,元素失去電子後就是離子,因此越容易失去電子的物質,就越易溶解。對物質施以電壓,便可測量其易失去電子的程度。
「不易溶解」的純金,其氧化還原電位在1.5至1.8 伏特左右。由此可知,若須對其施以極高電壓才能將電子分離,則該物質便不易溶解。此外,氧化還原電位也代表著金屬是否容易生鏽。眾所皆知,氧化還原電位高的黃金,就是極不易生鏽的金屬。
生活周遭常見的金屬,其氧化還原電位資料如下:
・鉑 約1.2伏特
・鈀 約0.9伏特
・銀 約0.8伏特
・銅 約0.3伏特~0.5伏特
・鈷 約-0.3伏特
・鎳 約-0.3伏特
鈷和鎳的氧化還原電位數值皆為負數,因此這兩種金屬容易失去電子,也易溶解。
卑金屬為易溶解金屬,穿戴時需多留意
金屬中有不易生鏽的,也有容易生鏽腐蝕的金屬,後者稱之為卑金屬。 「生鏽」是指「與氧氣結合」的意思,也就是說,「容易生鏽的金屬」代表「電子容易與氧氣產生反應的金屬」。因此才說離子化傾向高的金屬,更容易引發金屬過敏反應。
具代表性的卑金屬有銅、鋅、鎳、鈷、鐵、鉻等,這些金屬易於加工且價格低廉,被廣泛用於各種產品上。不只有飾品,在鑰匙圈、各種雜貨或工業產品中都常看到它們的存在。
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鉻,它常作為使皮製品變得更柔軟的材料使用。皮製包包、鞋子等物品會在鞣製過程中使用到鉻,有時會造成鉻的殘留。 就算產品原料中未使用到金屬,仍須注意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況。
外觀與黃金相似的黃銅,實為銅鋅合金,由於兩種金屬皆為易引發金屬過敏的卑金屬,因此需多加留意。「看起來很像黃金,應該沒問題吧」,若像這樣不小心大意了,便可能導致金屬過敏。
盡可能使用無鎳產品
「喜歡金飾的質感,可是黃金好貴…」,於是許多人選擇了購買便宜的鍍金產品。
然而鍍金產品常用的基底材料就是卑金屬中的鎳,這種材料很容易引發金屬過敏。
當鍍金產品的鍍膜還好好地包覆其上時,暫且不會有什麼問題, 但長年使用造成劣化,或碰撞受傷導致鍍膜剝落時,下面的鎳就會外露。一旦鎳直接接觸到皮膚,便大大提高了金屬過敏的風險。
由於鎳的危險性逐漸廣為人知,也漸漸開始注意到其可能引發的危險,歐盟針對鎳的使用制定了一套規範。因此現在「無鎳」、「不使用鎳」的產品越來越受歡迎。
「想買鍍金產品,卻擔心鎳可能導致金屬過敏」時,可選擇不含鎳的產品。
貴金屬雖不易溶解,但仍需注意
貴金屬因為與卑金屬相反,不易溶解也不易生鏽,因此得名貴金屬。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純金,其他還有鈀、銠、銦、銀、鉑等。若端看其不易溶解的特性,應可謂「不易引發金屬過敏的物質」吧。
話雖如此,卻非所有貴金屬都不會引起金屬過敏。每種金屬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,儘管相較之下較不易溶解,並不代表完全不會溶解。 就目前所知,鈀是「貴金屬中容易引發金屬過敏」的材質。
銀和鉑這些熱門的飾品材質,也可能和鎳等卑金屬一同加工,就算銀和鉑皆不易引發金屬過敏,卻可能因為混入其他物質而導致金屬過敏,這點需多加留意。
我們應確認金屬成分表,了解目前配戴的產品含有哪些金屬。不要「因為是銀做的」或「是鉑戒指」就放心,事前仍應仔細確認產品的成分內容。
純金不易溶解,不易引發過敏反應
貴金屬中就屬純金最不容易溶解,這項特性是如鈀、鉑等其他貴金屬也望塵莫及的,甚至需用到王水這種特殊藥品才能將其溶解。
汗水能夠溶解金屬是因為其中含有酸,但純金需要用濃硝酸和濃鹽酸混合製成的特殊酸才能溶解。汗水等級的酸幾乎無法對純金起作用,因此不易引起金屬過敏。
就算材料是「黃金」也要注意
對於介意金屬過敏的人來說,黃金不易離子化的特性相當吸引人。然而這種「因為是黃金做的,所以沒問題」的想法是很危險的。
尤其用於首飾、珠寶上的黃金,其實很多都事先混入了其他材質。
需特別注意等級低的黃金
不易離子化也不易生鏽的純金,其實是「非常軟且易受損」的。若首飾在日常使用中容易變形或刮傷的話,就無法拿來配戴。
因此,為提高珠寶的硬度及耐用性,在黃金裡混入其他物質,調整其特性是最常見的做法。
這種混入其他金屬的黃金被稱為「K金」,通常會用銀或銅來混。24K和18K等
金品位是依含金量區分,數字越小表示含有越多非黃金的金屬。 因為K金的關係,有時也會引起金屬過敏。
色金(Color Gold)和鍍金也需留意
色金亦非純金,除了銅、銀之外還含有鈀或鎳。
綠金是主要以銀作為原料的合金;紅金、粉金則多用銅和鈀製成; 而鎳或鈀則可製成白金合金。
當然,我們也不能忽視鍍金的基底和本體材質,其中鎳和黃銅是經常使用的材料。
(14K鍍金會以「K14GP」等方式標記。)
這幾年熱門的色金也會用純金混合其他金屬,例如綠金常用的主要是銀;紅金、粉金通常使用銅和鈀;
白金合金則用屬於卑金屬的鎳,以及容易導致金屬過敏的鈀,因此選擇時要特別留意。
在選擇鍍金製品時,也別忘了確認基底和本體使用的材料,若使用的是鎳和黃銅,就會增加引起金屬過敏的機率。
另一個辨別鍍金製品的方式是透過金品位,像「K14GP」中的「GP」就代表這是鍍金產品。
其他不易引起金屬過敏的金屬
除了貴金屬外,也有其他不易引發過敏的金屬,為了降低風險,請大家務必牢記。
但同樣地,不易引發不代表「絕不會引起過敏反應」,仍有可能因體質不同而引起過敏,這點須特別小心。
不鏽鋼
廚房常用的不鏽鋼材質是由鐵、鎳、鉻所組成,不易生鏽且用途多樣。 雖然主要原料皆為卑金屬,但因其結構使電子難以流動,故不易引起金屬過敏。
不鏽鋼中特別不易引起金屬過敏的材質稱為醫療級不鏽鋼,是一種具極高安全性,可供醫療用的材質。 由於金屬過敏的風險普遍存在於生活中,使用醫療級不鏽鋼製作的飾品也逐漸增加中。
鈦、鋁
鈦、鋁的氧化還原電位低,容易失去電子。然而正因其氧化還原電位低,因此不易引發金屬過敏。
因為氧化還原電位低的鈦、鋁,對於空氣中的氧氣會馬上產生反應, 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氧分子結構的鈍化膜。鈍化膜會保護金屬,使其不易溶於汗水裡的酸或鹽。
金屬只要不受酸或鹽影響,就能避免離子化,也不易引起金屬過敏。
金屬過敏反應因人而異
金屬過敏的症狀因人而異,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的金屬種類外,過敏程度也因體質而大有不同。很難一概而論地說「哪種金屬比較危險」,因為不論何種金屬都會隨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風險。
「卑金屬很危險」、「貴金屬就能放心」的想法,只能算是籠統的分類,並不適用於每個人。
所以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體質為何, 並冷靜地分析自己對每種金屬的反應程度、接觸金屬後過多久會出現過敏反應等。
耳環容易引起金屬過敏
耳朵上最常見的時尚單品就是耳環, 然而許多金屬過敏反應的發生都源於耳環。耳環引起金屬過敏的風險是其他產品的兩倍,這點須多加留意。
為何耳環風險這麼高呢?這是因為耳環要穿過耳洞才能戴上,皮下組織直接接觸金屬,增加了金屬溶解的風險。此外,穿耳洞後分泌物會變多,分泌物也是溶解金屬的原因之一。
醫院檢查金屬過敏的方法
「該不會是金屬過敏吧?」就算這樣推測,也很難馬上判斷原因,因此建議不要自行診斷,應該去皮膚科或過敏科等,由專科醫生進行檢查。 若接受以下的過敏源檢查,通常就能知道原因了。
貼布檢測
這種檢測方法是直接將可能導致過敏的物質貼在皮膚上,確認是否會引起過敏反應。於OK繃塗上含金屬成分的試劑,貼在背上兩天左右,再觀察皮膚狀況。
檢測的金屬材質有鋁、鉀、鈷、錫、鈀、錳、銦、銥、鉻、鎳、金、銀、銅、鉑、鋅、鐵、水銀。
貼有藥劑的皮膚附近若出現紅斑、浮腫、丘疹、水泡或壞死等反應,就要依國際標準進行過敏判斷。除了檢查外,也能診斷症狀的輕重程度。
血液檢查
透過抽血檢查人體對金屬的過敏反應,其中包含淋巴細胞刺激試驗和淋巴球活化試驗等檢查方法。在抽取的血液中培養白血球,溶入可能引發過敏的金屬離子,根據有無過敏反應及程度高低,判斷是否為金屬過敏。
比起貼布檢測,血液檢查對身體的負擔較小,也不用那麼常跑醫院,不過檢查費用通常比較高。
檢查時的注意事項
造成金屬過敏的原因遠比想像的多。 就算未配戴珠寶首飾,治療牙齒時使用的金屬材料,也可能引發金屬過敏。因此我們應考量金屬過敏的可能性,諮詢牙醫師, 不要自行判斷,諮詢專家意見是很重要的。
另外,金屬過敏檢查也非萬能。前面介紹的貼布檢測或血液檢查,都各自存在「容易判斷」及「不易判斷」的金屬種類。就算做了檢查,也可能檢查不出金屬過敏反應。
金屬過敏的治療方法
萬一診斷出金屬過敏時,該如何治療呢?通常會採用藥物治療,可以去皮膚科或過敏科請他們開藥。 症狀輕微者會開外用藥(藥膏),症狀較重者則以內服藥(口服藥物)治療。
外用藥
常見的外用藥有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, 將其直接塗抹於患部以改善過敏反應。
內服藥
透過服用抗過敏藥或類固醇,從體內減緩過敏反應, 通常用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。服用口服藥時,請務必遵照醫囑服用。
這些藥劑雖能有效治療金屬過敏,卻也存在副作用。所以我們不該認為「過敏了再吃藥就好」,應該提高預防意識,防止過敏反應的出現。 因為一旦出現過敏症狀,復發的風險就會增加。 出現過敏症狀時應立即就醫,平時生活中也應多加注意金屬的使用。
預防金屬過敏的方法
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金屬,它們都可能引起過敏,因此金屬過敏其實就存在於生活周遭。許多人會注意到珠寶、首飾、手錶等物品的金屬材質,然而除此之外仍有許多會用到金屬的地方也不容忽視。 舉例來說,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門把多為金屬製,其材質多用銅或鎳等易造成過敏的材質,因此需多加留意。
生活中要完全避開金屬是很難的,這種情況下該如何避免金屬過敏呢?以下有六大建議措施。
確認材質
由於金屬過敏的風險高低因材質而異,因此需仔細確認您使用的金屬製品是用什麼材質製成的。例如成分中是否有鎳、K金裡包含什麼材質等,都是很重要的資料。
另外,若手頭較寬裕者也可多著墨於貴金屬的純度,純度越高的貴金屬,引起過敏的風險就越低。
如果「特別喜歡某種金屬的質感」,可以尋找質感相似但較不易引發過敏的金屬材質代替, 例如,鈀是貴金屬中較易引發金屬過敏的材質,便可用釕或銥代替。鈀經常與鉑混合製成合金,因此需多加留意。
選擇非金屬材質
如果難以找到其他替代金屬,也可以試試非金屬。近年來樹脂、鈦、陶瓷等,都是預防金屬過敏常見的材質, 而為解決耳環容易引起金屬過敏的問題,醫療級不鏽鋼的材質也越來越受歡迎。您也可以自行在金屬製品表面塗上一層保護材料作為保護。
包金是比鍍金更推薦
鍍金與包金都是「在基底金屬上製作一層黃金」,但包金表面的黃金較厚; 而黃金外層較薄的鍍金表面較易剝落,就容易露出基底金屬鎳或黃銅。為預防金屬過敏,建議選擇黃金外層較厚的包金產品。
鍍金和包金產品可透過金品位的標示來辨別,鍍金的標示是「GP(Gold Plated)」,包金則是「GF(Gold Filled)」,有時也直稱Gold Filled。
配戴時的注意事項
盡可能不要讓金屬直接接觸皮膚,減少離子吸收量,從而預防金屬過敏。只要在配戴時注意一些小細節,就能降低過敏風險,具體來說有下列幾個重點:
・避免長時間配戴金屬首飾
・流汗時不要配戴金屬製首飾
・皮膚有傷口時避免配戴飾品
只要多了解過敏反應,就能好好地與金屬製品共處。
保持清潔
預防金屬過敏的另一個重點是維持飾品的清潔,注意日常保養,不讓細菌有機會在上面繁殖,建議配戴後用布擦拭乾淨。
此外,也別忘了保養配戴飾品的肌膚,維持肌膚清潔,在乾淨的狀態下配戴飾品。補牙填充物也一樣,仔細刷牙維持口腔清潔,亦能有效預防金屬過敏。
還有全身型金屬過敏
常見的金屬過敏反應是「以接觸到金屬的部位為中心出現過敏反應」(局部型金屬過敏),但其實也有過敏反應蔓延到全身的案例,這種情況稱為「全身型金屬過敏」。
全身型金屬過敏較易出現在治療牙齒用的金屬,或是口服藥及食品中含有金屬的情況,這時過敏源會被口腔黏膜和腸道吸收,經血液循環到全身, 引起全身的過敏反應。
全身型金屬過敏的症狀
全身型金屬過敏症狀中,有幾個部位是最容易過敏的。 例如手掌、腳底、後背等容易流汗的部位,便易引起過敏反應。雖說如此,由於全身型過敏發作時,這些部位不一定有直接接觸到金屬,因此常會忽略金屬過敏的可能性。
手心、腳底起疹子、紅腫、搔癢及起水泡等症狀,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香港腳,鮮少會聯想到是金屬過敏。
手腳搔癢也可能是全身型金屬過敏導致的,希望大家能了解這件事,才能採取相應措施。出現起疹子、蕁麻疹、舌頭異常(※1)等症狀時,也可能是全身型金屬過敏。「全身型」金屬過敏發作時,多數案例都很難找到「接觸性」這個特徵,因此我們應撇除先入為主的觀念,試著思考過敏的可能性。
※1
典型的濕疹症狀有亞急性濕疹,慢性多形性癢疹、汗皰濕疹等,其他還有頻發性濕疹、自體敏感性濕疹、錢幣型濕疹等症狀。
出現在手心的常見症狀是水泡掌蹠膿皰症;
若治療牙齒用的金屬導致過敏時,則會出現口腔扁平苔蘚等症狀;
其他還可能出現紅皮症(皮膚變紅)、偽異位性皮膚炎等情況。
不易引起金屬過敏的飲食方式
金屬存在於各種食品中,雖然它是維持健康不可缺少的必要營養素,但某些情況下食物中的營養素也可能導致金屬過敏。一般食材中容易引起金屬過敏的金屬包括:
・鎳
・鈷
・鉻
・鋅
・錳 等
含有上述物質的常見食物如下所示。
含有金屬的常見食品
豆類(花生、毛豆、大豆、紅豆等)
穀類(玄米、蕎麥、燕麥、米糠、小麥胚芽等)
海藻類(海帶、昆布等)
蔬菜(菠菜、洋蔥、蕨菜等)
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等)
魚貝類(牡蠣、硨磲貝、螃蟹、章魚等)
嗜好品(巧克力、可可、紅茶、葡萄酒、咖啡、香菸、辛香料等)
菇類(滑菇、秀珍菇、蘑菇等)
但要追求健康且均衡的飲食,就難以完全避開以上食物,若完全不攝取金屬元素,也有害營養的均衡。因此不應避開某種特定食物來避免金屬過敏,重要的是攝取各種食物,確保營養的均衡。
結語
金屬充斥在日常生活中,在了解金屬過敏的風險後,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使用它們,就能避免金屬帶來的危害,並能更自由地享受首飾、珠寶和食物帶來的豐富生活。
聽到「金屬過敏」,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只有「少數特殊體質的人才會有的煩惱」吧?但實際上沒人能預測自己何時何地會對金屬過敏,所以不能因為「以前都不會過敏,沒問題的啦」,就疏忽大意。
人都會流汗,因此無法避免金屬的離子化。但過敏的可能性高低,卻會因肌膚狀況及細菌繁殖程度而異。
金屬過敏是一種過敏性接觸皮膚炎,屬第四型過敏。其中還分為局部型金屬過敏與全身型金屬過敏兩種,跟人們平常熟悉的第一型過敏大有不同。重要的是,過敏者須針對金屬過敏採取適當措施,
萬一懷疑自己「該不會是金屬過敏吧…」,這時請盡快就醫諮詢。金屬過敏有許多症狀難以與其他疾病區分,因此自行判斷是很危險的,應尋求醫生診斷,投以適當的藥物治療。
抱持著「金屬過敏好可怕」的意識是正確的,不過只要提高自我意識,就能預防金屬過敏。保持金屬製品的乾淨、不要在流汗時配戴等,是人人都可以輕鬆做到的預防方式。也建議可將手邊的金屬製品換成質感相似,但不易引發金屬過敏的材質。
預防金屬過敏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何謂金屬過敏。想無憂無慮地配戴喜愛的金屬首飾和珠寶嗎?若是如此,請在生活中正確落實預防金屬過敏的措施吧!